English

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

2000-04-04 来源:光明日报 樊建国 我有话说

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科学地总结了近年来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我认为,贯彻落实《决定》,关键是强化“三个意识”、突出“三个重点”、坚持“三个着眼”。

强化“三个意识”

精神文明建设千头万绪,抓什么?如何抓?强化“三个意识”,对于理清工作思路至关重要。

强化整体意识。所谓整体意识,有两层含义:一是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二是将精神文明建设本身也看成一个整体。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我们要建设的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高形式的精神文明,而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始终重视物质文明建设,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努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同时,我们又必须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建设,通过精神文明建设来最大限度地促进物质文明建设,为其指明方向,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次,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我们把握精神文明建设的丰富内涵,把握它内部的结构关系和各自的结构功能,把握它的整体联系、集合功能及有机统一,进而从整体出发,以联系的、发展的眼光,部署好、操作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科学地认识和把握精神文明建设整体,就要坚持以思想建设为根本、以道德建设为基础、以文化建设为条件、以科学技术和教育为两翼来进行总体部署,这样,才能形成基础牢固、重点突出、目标明确、协调发展的格局。

强化主体意识。所谓主体,就是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主体即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动力也是目的,既是“建设主体”也是“受益主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依靠主体,提高主体。强化主体意识,首要的是要吸引人民群众参与。因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既不可能,也无意义。而要吸引人民群众参与,就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不能简单地把人民群众看作“建设对象”,满足于、停留于向他们教育灌输,而要注意发挥他们的主力军作用,发扬主人翁精神,激发他们的热情和聪明才智,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使他们在精神文明建设的大舞台上“唱主角”。再者,要从“主体”的实际出发,既要注意特殊性和先进性,又要注意普遍性和层次性,使人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都能找到比较合适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应该充分考虑我们的现实条件和工作基础,不能脱离生活,脱离实际,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群众最需要办的实事抓起,使我们的工作要求和方法方式符合群众的思想实际和觉悟程度,不搞形式主义。我们还要善于引导和指导主体,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和引导,使群众更充分、更明确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基本内容和根本目标,从而更自觉地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历史作用。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无论是思想道德建设,还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归根到底,都要以人作为自己的对象,最终都要落实到群众在实践中自我改造,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要使宣传灌输的大道理转化为群众真心实意、自觉自愿的追求与选择,首先就要让他们理解、认同和接受。而群众的亲身经历、亲自实践会使他们对事物有更深切的理解与认同,从而更自觉地选择与接受。因此,让群众参与,使之在实践中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发展,是提高主体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强化载体意识。所谓载体意识,就是重视精神文明的创建活动以及活动舞台、活动方式等,解决好精神文明建设如何落到实处的问题。不言而喻,学习科技文化、接受思想道德教育,需要场所,需要借助某种方式途径;学先进、做好事,同样需要对象,需要舞台,需要借助某种方式途径,更需要凭借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本身。没有活动载体,精神文明建设就无法落到实处,让群众参与就是一句空话。从实践看,精神文明建设之所以在一个时期内被看作“软任务”,容易流于形式,就因为我们的一些同志尤其是领导同志缺乏载体意识。人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已经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活动载体。近些年来,在城市和农村广泛开展的文明卫生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窗口的创建活动和军民共建、厂区共建以及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思想教育系列活动,还有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建设活动,吸引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有力地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大大地促进了物质文明建设。

突出“三个重点”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同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它要不断地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纯化人们的心灵世界,不断地激发人们的进取精神和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不断地净化人们的道德风貌和优化人们的生活环境,不断地褒扬人们的奉献精神和点燃人们的爱国热情,其内涵十分丰富。概其要义,应突出“三个重点”。

突出抓好道德建设。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历史发展和现实变革过程中,其所形成和具有的道德水平,主要表现为全体成员所具有的一种自觉的自我约束能力,一种个人对他人、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所以,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要极大地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不断地完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在重构和加固道德堤坝、提高和强化道德水平、营造和优化道德风貌方面,做出更大努力。我们鼓励竞争,但竞争的手段、方法和目的,不能超越道德范围;我们强调遵循价值规律,但必须反对金钱万能,反对拜金主义。

突出抓好文化建设。列宁曾经讲过,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里,是建不成共产主义的。同样,在一个群体文化素质不高的国家里,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定困难重重。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这个时代的主要标志是:文化处于社会中心地位,文化的渗透性越来越趋于深刻和广泛;人们对精神文化的消费需求越来越普遍、越强烈。因此,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突出抓好文化建设。要通过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地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要充分发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并使之与社会主义文化融为一体,筑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长城。我们主张吸收全世界的一切优秀文化,为我所用,我们同时也反对用西方文化吞噬和取代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要用民族文化的精髓真义塑造人们的淳净心境和高尚灵魂,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创造精神,培育人们的先进思想和优秀品格。

突出抓好价值建设。作为人的主体意识和精神风貌的一种表现,精神文明与人的价值体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的价值体系是精神文明的一个窗口、一种体现,而精神文明则能赋予价值体系以积极而正确的内容和准则,并能指示和引导价值体系不断地朝着正确而高尚的方向升华。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二者互为条件,相得益彰,共同使人的主体意识和精神风貌在坚实的基础上不断走向优化和淳化。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过程中,我们要努力为人们健康向上的价值体系的形成,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机制,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为人的价值体系建设的思想理论基础,赋予人们以辨别美丑和评判是非的榜样与标准,用社会主义的文明之火,把人们淬炼成富有创新、开拓、发愤图强精神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培养健康向上的人格伟力。

坚持“三个着眼”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贵在落实。我们只有在落实上下功夫、花力气,不断开拓新途径,精神文明建设才能由虚变实,由软变硬。

着眼于弘扬我们社会的主旋律。在新的历史时期,经济建设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这就必然要求精神文明建设与之相适应,要求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和良好的舆论环境。坚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设,以立为本,是我国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以立为本,体现在工作指导上,就要大力弘扬我们的主旋律。江泽民同志曾指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应当成为我们社会的主旋律。他还说:“弘扬主旋律,就是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精神文明建设应当按照上述要求,把工作的着重点放在弘扬主旋律、唱响主旋律上。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引导和帮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以立为本,弘扬主旋律,决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多样化。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多样化,精神文化产品也要进一步多样化。只要是能够使人们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的精神文化产品,都应有一定的位置,都应受到欢迎和鼓励。但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腐朽思想、腐败现象和各种丑恶行为等,理所当然要拿起批评的武器,予以有力抨击。

着眼于创新发展,赋予精神文明新的内容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立足于创新和发展,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文明,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历史进步的结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精神文明,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发展阶段,文明也有其不同的内容和特点。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思想、道德、文化,从总体上看是不适应当代社会生活和时代要求的,企图用儒家学说的思想和道德来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显然是无稽之谈。当然,在中国古代传统文明中,不乏一些很有价值的思想、观念、民族传统美德,我们今天仍然需要继承。但继承不是原样搬来套用,要经过分析、批判、取舍,赋予新的内容和时代精神。因为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不会自然而然地生长出辉煌的现代文明。对世界上其他国家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我们也要学习、借鉴,但绝不能把西方文化搬到中国来指导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中国有中国的国情,有中国的社会制度。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建设的精神文明,既要具有社会主义的先进性,又要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既要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又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既要立足本国,又要面向世界。

着眼于健全机制,保证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只有建立起一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运转的、科学化、规范化的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问题,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按照其固有的规律,正常有序地运行,健康持续地发展。当前,要重点健全和完善以下几大机制:一是领导机制。要坚持“一把手抓两手,两手都要硬”,建立“两个文明一起抓”的“一岗双责”的责任目标体系,形成“一把手”亲自抓,主管副职集中精力抓,宣传文化部门重点抓,其他部门共同抓的工作格局。二是激励机制。要加大奖惩力度,强化奖惩措施,坚持物质奖惩和精神奖惩并举,在对干部的选拔任用和单位的评先评优工作中,坚持两个文明建设的实绩一起考核。要发挥党的方针、政策的规范功能,创造一个惩恶扬善的社会环境。要发挥新闻舆论的导向功能,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倡导文明新风,弘扬社会正气。三是反馈机制。要利用精神文明建设的网络和大众传媒,对精神文明建设中出现的重大事件、重要动态和倾向,及时反馈给领导机关和有关部门,及时查处。情况要准,反应要快,措施要严,解决要好。四是动力机制。要通过政策、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的感染,使广大人民群众逐渐形成一种努力提高思想理论素养、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质的内在追求,并把这种内在追求转变为规范自己行为的动力,从而变“要我文明”为“我要文明”。五是投入机制。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必要财力、物力投入作保障。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所需的经费开支纳入国家财政计划,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宣传文化经济政策,形成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要积极鼓励和发动社会各界多渠道、多形式地集资,支持精神文明建设。各级政府要在精神文明建设的“硬件”建设上给予支持和优惠,不断增添活动场所,更新设备,完善设施,从而使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真正落到实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